共公媒体讯《游少明原创》:南川方言初探与保护传承编者按:南川方言作为中国重庆市南川区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本文通过对南川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现状以及面临的传承挑战。通过文献综述、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揭示南川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性。研究结果表明,南川方言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独特价值,还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以期为南川方言的永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川方言  语言传承  文化保护  语音特点  语法特征  社会认同


  一、背景


  南川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方言,即南川方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普通话推广的加速,南川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其传承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对南川方言的研究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南川方言,不仅能保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增进对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川方言的系统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内涵,进而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语言。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包括:分析南川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探讨南川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对方言保护的重视,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三、南川方言概述


  南川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的交汇处,地势复杂多样。这一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巴国时期,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川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多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场所。这些历史和地理因素共同影响了南川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四、南川方言区域分布


  南川方言遍及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片区。


  一、城区(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


  二、南平片区(南平镇、神童镇、石莲镇3个镇)。


  三、大观片区(大观镇、兴隆镇、木凉镇、河图镇、黎香湖镇、乾丰镇、太平场镇、白沙镇8个镇)。


  四、水江片区(水江镇、骑龙镇、山王坪镇、石墙镇、楠竹山镇、中桥乡6个乡镇)。


  五、金山片区(金山镇、头渡镇、德隆镇3个镇)。


  六、大有片区(大有镇、庆元镇、合溪镇、古花镇、三泉镇5个镇)。


  七、鸣玉片区(鸣玉镇、民主镇、石溪镇、福寿镇、冷水关镇、峰岩乡6个乡镇)。


  五、南川方言的历史渊源


  (一)、移民史与南川方言


  一个地方的语言与该地人民息息相关,人口的大量迁入迁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语言产生影响。 南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上有多次大的移民活动,使本土的居民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南川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历史上多次从湖广移民川、黔、渝等地,把不同时期的湖广话带入南川,今天的南川方言正是南川本地方言与湖广方言相结合的产物。


  (二)南川上历史上的移民活动


  1.早期的移民


  南川人自称是巴人的后代,巴人原活动于今湖北省南部、西部和汉水流域一带。巴人受当地楚人逼迫,多次发生巴楚战争,巴人处于劣势,逐渐后退,被迫迁入重庆地区。


  2.元末明初的大规模移民


  元末明初时战争频仍,为了躲避战乱,人们往往扶老携幼,举家外逃,而地处西南隅、偏僻荒芜的重庆广大地区,往往是中原地区尤其是相邻的两湖地区人们的首选。元朝末年,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义,其部下湖北随县人明玉珍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军由巫峡入川,陆续占有川蜀之地。大夏政权灭亡后,其数万部下多留居重庆。在明玉珍之子明升投降之前,明朝官军占领湖广后,原住湖广地区的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防备明朝官兵捕杀,也纷纷迁入重庆地区。


  3.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明末张献忠起义,社会动乱,百姓民不聊生,既逢连年战乱,也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地处战乱中心的湘鄂赣等地的很多百姓举家往南川的各偏远地区迁移。上述几次大移民,奠定了南川方言的基础,以后还有南下干部及其家属南迁;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但规模都不及前几次大,所以除了一些词汇的引入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不大。


  (三)移民对语言的影响


  移民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民的大规模迁徙会引起语言的分化或融合,移民史可以用 来解释方言的部分成因,反过来方言也可以为移民史提供有力的佐证。


  古代巴人建国后,从殷商时代开始,就与中原地 区有了交往。武王伐殷成功后,派其宗亲管理巴国,使巴地直接隶属于当时的中央政府,这些措施肯 定在语言和文化上都会给巴族以重大影响,使之向中原民族趋同,逐渐汉化。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打破了部族之间的樊篱,并大量向地广人稀的巴蜀地区迁移中原人,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巴人与中原人生活于一个大家庭之中。虽然早期巴人说的不是汉语,周代及周代以后,由于与中原地区人民的密切往来,杂居 相处,再加上华夏语的强势地位,使巴人的语言演变成为以华夏语言为基础结合巴族语言的独具特点 的语言。战国时代,东汉扬雄《方言》里有十多处记载了“梁、益”之间(即陕西汉中地区和巴蜀地区)的说法,并与秦、晋、齐、楚等地方言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也是认为巴蜀地区的语言属于汉语大家庭中的一员。


  早期的南川方言暂不可考,现代南川方言的定形当是“湖广填四川”之后。大量移民的迁入和五方杂处的人口结构,对南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带来了不同的方言,这些方言与当地语言结合逐渐形成了当今的南川方言。


  六、南川方言表现形态及特点:


  (一)语音特点


  南川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特点。这些语音特点使得南川方言在发音上与其他方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南川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语音系统和特殊字音两方面。


  1.语音系统的特点


  (1)声母


  南川方言声母数量比普通话少。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南川方言只有19个。声母的主要特点是边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另外,h与 f也有相混的情况。


  南川方言没有 n 声母,全说成边音l。


  南川方言没有翘舌音zh、ch、sh、r,普通话的翘舌音南川人也说成南川平舌音 z、c、s、¨


  (南川平舌音的发音部位不在上齿背或下齿背,因此不是普通话意义上的平舌音)。


  南川方言h 与 f 基本上能分清,只有普通话中韵母为u的时候 h声母字南川方言读为fu。


  南川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声母nɡ、v、¨普通话中以a、o、e 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南川话一般都加上舌根鼻音nɡ。普通话零声母音节 wu 南川话一般加上唇齿浊擦音v, 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南川话一律说成南川平舌音 z、c、s、¨


  (2)韵母


  韵母的总数也比普通话少,普通话有39个韵母,南川方言只有38个。南川方言没有普通话的¨、 x、uo、in、an、uan 等六个韵母,却有普通话没有的五个韵母:?(如咳、哩)、io(如药、脚)、iai(如解、谐)、ue (如国、括)、yu(如曲、育)。


  南川方言没有翘舌音声母,因此也没有舌尖后元音 L。


  普通话读x韵母的南川方言大多用e 代替,例如“特、车、社、客”等在南川话中的韵母都是e 。普 通话的复元音韵母uo 在南川话中没有介音u, 都说成单韵母o, 例如“多、桌、说、锅”等在南川话中韵 母都是o 。普通话的后鼻音韵母an 在南川方言中与前鼻音韵母an合流,说成前鼻音韵母an (声母为 p、p'、m、f的除外,例如“绷、朋、蒙、风”等其韵母为un),  例如:成=陈,耕=根。普通话的后鼻音韵母 ip 在南川方言中与前鼻音韵母 in 合流,说成前鼻音韵母in,  例如:冰=宾,灵=邻。普通话的uan 重庆话说成un (如翁、瓮)。


  (3)声调


  (4)南川方言有四个调类。


  南川话没有入声,入声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调类,发展到现代,南川话与黔北话、重庆主城话、普通话一样,入声作为一个调类已经消失,这也说明南川方言与有入声的万盛、綦江、江津方言确有不同,古代读入声的字在南川方言中大都归入了阳平。


  南川方言的四个调类与普通话恰好一致,但四个调值除阴平外,阳平、上声、去声三个调值与普通话都有较大差异。而南川各乡镇四个调值基本一致,分别是:高平调、低降调、中降调、中升调。只是各地具体调值高低有微小的差异。


  (5)音变


  严格说来,南川方言没有区别意义的轻声,也没有普通话意义上的“句尾语气词‘啊’音变”,音变主要体现在儿化和变调上。


  (二)词汇特点


  南川方言隶属西南官话里的黔北话,而西南官话(上江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区,因此词汇大多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相同。随着近几十年来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进展,这种趋同性更为明显。人们口头中方言词的数量日渐减少,许多过去常用的方言词已不用或使用频率大为减少,使用人群的范围也日渐缩小。不过,南川话仍有很多方言词,这些方言词不仅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就是南川内部各乡镇也可能各不相同。南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表现在词形、词义方面。


  1.词形方面主要是名异实同,例如南川方言说“窑裤”,普通话是“内裤”;南川方言说“墨盘儿”,普通话是“砚台”。


  2.词义方面主要是名同实异,例如“乖”,除了说小孩听话外,南川方言还有长得漂亮的意思。


  3.南川方言中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在不同乡镇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地区也有多种说法,例如向日葵,除也有向日葵的说法外,还有望回、望魂儿等多种说 法。这应该是来源不同的移民带进的不同说法。


  4.南川方言有大量方言词是由特殊的构词法产生的。普通话里除亲属称谓外很少有重叠式名词,而南川方言有大量重叠式名词:有双音节的,例如“瓶瓶儿、罐罐儿、盘盘儿”;还有三音节的,例如 “婆婆娘、木蹴蹴儿”等。


  5.南川话还有一些独特的词缀“倒、得、巴、气”等,构成大量的后缀词,如“默倒、忧倒、要得、听得、角巴儿、盐巴”。


  6.南川话中有大量的生动式形容词,使语言表意更丰富形象。这些生动式形容词结构多样,从音节数量说,既有双音节的,也有三音节的,还有四音节的;从结构上看,既有前附单音词缀的,前附双音词缀的,也有后附双音词缀的,还有中缀的。各种形式往往互相延伸构词,例如:帮硬——帮帮硬——硬帮帮,蜜(min?)   甜——甜蜜蜜——蜜蜜甜,笑扯扯——笑扯笑扯,黢黑——黢鸡公黑。


  7.南川方言词的轻重格式,主要体现为词语尾音稍轻稍短,其读音与普通话、重庆主城话的词语轻重格式明显不同。


  (1)双音节词语:多为重中格,如“重庆、南川、兴隆、河图、背篼”,其读音与普通话、重庆主城话的词语轻重格式“中重格”相反。


  (2)三音节词语:多为重中中格,如“黄泥磅、白腊口、牛滚凼、沙坪坝、解放碑”,其读音与普通话、重庆主城话的词语轻重格式“中轻重格”不同。


  (3)四音节以上词语:多为前重格式,如“幺不到台、古楼坝的钟”。


  (三)语法特点


  南川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某些句子的语序、助词的使用等方面,都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这些语法特点使得南川方言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南川话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别比较小,基本句型有高度的一致性。语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1.动词的差异


  例如“吃”,在南川方言中有“吃饭、吃茶、吃烟”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吃、喝、吸”几个词的总和。


  2.量词的差异


  南川方言量词使用频率最大的是“个”,例如:“一个猪、一个车子、一个机器”。其他量词也频频使用,例如“一灯房子、一向房子、一坨泥巴、一杆烟、一溜儿嘎嘎”。


  3.虚词的差异


  虚词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的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南川方言中有很多普通话没有的副词,如“嘿、嘿实、架势、刁做、紧倒、 一根笋”等,这些词都能表示独特的意思。


  南川方言表示被动不用介词“被”,而是用介词“遭”(读 tsau? 或 tso?),而“遭”的用法又与普通话的“被”有所不同,不仅能用在及物动词前,也能用在不及物动词前,如“他家的墙壁遭垮了”。


  南川方言的“和、跟、同、与、及”等连词基本就用“和”。


  南川方言没有表示进行时态的助词“着”,而是用“倒、起、倒起”等词表示,如“坐倒”、“坐倒起”、“坐起”。


  南川话没有与普通话完全一样的语气助词,南川话的语气词常用“噻”,不仅能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也蕴含丰富的言外之意,有的还能起连接句子的作用。


  4.独特的补语


  南川方言有一些特殊的补语,如“落、脱、赢、拢、起、倒、迄、死了”等都是常用作补语的词语,例如: 东西拿落了、写脱两个字、做不赢、起大学、抓倒三个、睡齐大天亮、难看死了。这些补语在普通话里往往用别的词代替。


  南川方言中有一种生动式程度补语。这种补语对事物的性质、情态及行为状况的程度具有生动 的描写作用,使听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笑”,可以说“笑惨了、笑死了、笑嘻了、笑眯了、笑人得很”,不同的补语,引起人们对所描写的动作情态产生不同的联想。


  5.结构的可分性


  与普通话比较起来,南川话的句子结构更灵活一些,比较追求简便性,因此可分性更强一些。例如: 普通话说“……都不……”的格式,南川话说“她漂都不漂亮”,把本不该拆分的“漂亮”拆分开,甚至说成“她乖都不乖”。


  6.构形重叠的差异


  南川方言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的重叠形式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


  普通话动词有重叠形式,表示动作时间短暂。南川方言没有,因此普通话说“让我看看”、“让我考 虑考虑”,南川人说“让我看下”、“让我考虑下”,用“下”(xa*)  表示普通话重叠形式表示的意思。


  普通话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较高。在南川方言中,双音节形容词也可以重叠,表示的语法 意义与普通话相同,如“干干净净”,但却没有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因此,普通话说“他个子高高的”,南川方言则说“他个子嘿高”或“他个子高得很”,直接用有程度意思的副词进行说明。


  普通话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意思,南川方言单音节量词也可以重叠,例如“件件衣服都漂亮”,但南川方言量词重叠时当中可加一词缀“打”表示强调,如“件大件衣服都漂亮”。南川方言的“大”还可以加在量词或数词重叠式当中表示说话人认为数量多的意思,例如:“这种茶叶两大两百块钱一斤,你看,一斤大斤茶叶他半个月就吃完了。”


  语序差异


  比如,普通话的“看不见”,南川话说“不看兼”。


  在申报南川方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需要深入挖掘、研究南川方言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南川方言,以确保其能够继续在南川地区发挥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