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公媒体讯<原创作者游少明>:编者按:作者游少明,系重庆南川文化研究会会长;创作本文旨在通过对川黔古盐道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其当前状况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策略。川黔古盐道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研究全面梳理了古盐道的历史沿革、路线分布以及沿线的文化遗迹。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一些利用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川黔古盐道  历史文化  保护利用  文化旅游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川黔古盐道作为连接四川与贵州的重要商贸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两地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条古老的道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川黔古盐道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了解其历史演变、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文旅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利用建议,以期为古盐道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依据。


  二、川黔古盐道概述


  (一)川黔古盐道的历史渊源


  川黔古盐道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是连接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重要通道。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川黔古盐道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商贸通道。随着历史的推移,古盐道逐渐发展完善,成为连接川黔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明清时期,随着盐业的兴盛,川黔古盐道进入了鼎盛时期,商贾云集,货物往来频繁,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为繁忙的商贸通道之一。


  清朝之前,历代都没有实行引岸制度,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黄廷桂、四川巡抚宪德奏行计口授盐之法,提出川盐专商引岸制度,即根据人口定销额,再定行盐路线,各盐场之间逐渐形成场岸流通网络,自此引岸制度开始确立。川盐自计口授盐之后实行计岸和边岸政策,计岸则计口授盐,按人口配售食盐,一般计岸售四川省内食盐;边岸则包括滇、黔两省行销川盐口岸。元代至顺时期(1330~1332年)川盐开始行销贵州。明初,以马易盐,川盐始销云南昭通。滇省虽亦产井盐,但产量不高,需要外地来盐补充。贵州本不产盐,全靠外盐供应。这一时期川盐运销两省,既不经常,且数量不大。清初,川盐生产破坏严重,不可能外销。康熙年间,盐业复苏,滇黔恢复销售川盐,但正式纳人运销计划则在雍正九年(1731年)。川盐行销两省区域,清代称为边岸。川盐人黔在清朝设立了四个边岸,分别是仁岸、綦岸、永岸、涪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往日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①[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第3633页。] 由此,川盐入黔形成四大边岸,1944年,四岸改称为“四边销区”。


  (二)川黔古盐道的路线分布


  川盐进人贵州的路线主要有四条,从东往西依次为:


  第一条 涪边古盐道,沿乌江上溯至沿河、思南,运销黔东地区;


  第二条 綦边古盐道,由綦江上运至松坎驿,转陆运至播州各地;


  第三条 仁边古盐道,经赤水河至仁怀(今赤水),陆运至黔北、黔西北;


  第四条 永边古盐道,由泸州经永宁河至永宁(今四川叙永),②[ 夏鹤鸣、廖国平:《贵州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第80-81页。


  ] 陆运至贵州毕节及贵州西部。这四条线路都在长江以南,古盐道以水道为主,其中最长的为涪边古盐道,最短的为永边古盐道,四条盐道主要分布在黔北地区。


  涪边古盐道:川盐从涪陵溯乌江水运至龚滩,然后经沿河、德江属新滩、潮砥等地经三次起岸换船至思南,再从思南陆运至石阡、镇远销售;另一路运至铜仁府的则由沿河起岸,陆运经甘龙口、寨英而分销府属各县。


  綦边古盐道:川盐经綦江河水运至綦江转运贵州,亦分为两路:一路由


  陆路运至正安州的安常;一路经赶水至松坎转遵义。到遵义的一路又分为两路:一路陆运至刀靶水转运贵阳;一路陆运至草塘、平越、余庆、黄平等地。


  仁边古盐道:川盐自合江溯赤水河至仁怀厅(今赤水),经猿猴(元厚)、二郎滩、兴隆滩至仁怀县属之茅台。自茅台起岸后,分为两路:一路由茅台经仁怀、鸭溪沿川黔驿道至贵阳,再分运都匀、下司或罗斛、定番等地;一路由茅台经鲁班场、打鼓新场(今金沙)、滥泥沟、牛场至安顺。


  永边古盐道:川盐由永宁河水运至叙永,也分两路陆运:一路经赤水河(川黔交界处属毕节境)至毕节发运至威宁;①[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3;清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第236-237页。


  ] 一路经毕节至水城、普安厅、兴义府等地集散。这些古盐道开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进一步发展于民国时期(1912-1946),衰落于1946年后。


  (三)古盐道沿线地区典型古镇


  在川黔古盐道沿线地区,一些河边渡口或码头或陆路上的交通要道,经


  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慢慢地发展成为繁华的城(场)镇,并且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1、涪边古盐道沿线典型古镇


  思塘镇


  思塘镇是乌江盐道上的食盐等商品重要贸易集散地,逐渐发展成黔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历朝历代对该地区的开发中可看出,在州郡县的设置均以思塘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进行管制,可见其曾为政治中心。思塘作为宣慰司治所长达50年,其辖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但所辖之地最多时达17个长官司,即水德江长官司、蛮夷长官司、思印长官司、沿河、祐溪长官司、郎溪长官司、镇远溪洞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施秉蛮夷长官司、偏桥长官司、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臻剖六洞横坡等处长官司、铜仁长官司、省溪长官司、提溪长官司、大万山长官司、乌罗长官司、平头著可长官司等,涵盖了今天的思南、德江、沿河、印江、江口、铜仁、松桃、万山、三穗、镇远、施秉和重庆酉阳部分地域。作为思南府治所长达500年,其辖地也涵盖了今天思南、德江、沿河、印江、务川等县。可见,尽管在明朝之前思南还仅仅以一个州郡县的形式出现,但到了明朝以后,其迅速发展成黔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中心。


  沿河


  沿河古镇,地处湘、鄂、渝、黔各省市边境,是土家族、苗族世代聚居区,是黔东北对外的重要门户、乌江要津。历代对沿河的统治均采取“以土治土”,行羁縻统治。沿河土家族人民在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利用乌江航运之便利,与乌江、长江沿岸地区开展商贾贸易,促进了沿河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乌江航运繁荣发展,乌江成为川盐人黔的重要运输通道,同时也是黔地土特产外运的重要交通要道。明清时期,乌江上的沿河县城为土司驻地,成为政治中心。


  龚滩古镇


  龚龚滩古镇自古以来即川(渝)、黔、湘、鄂客货中转站,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东接岭口、天馆,西与贵州沿河以乌江中心线为界,南抵后坪,北靠彭水善感乡。龚滩古镇是乌江岸边上具有1700多年历史,保存着古代巴人民族生活风貌以及遗留古代民众运盐、背盐文化的历史古镇,历史上完全因水陆的物资转换而发展,后因水运的衰落而失去繁荣的基础条件。


  淇滩


  淇滩位于沿河县中南部,居住着土家族、汉族、苗族等民族,是乌江航道上的一处险滩,也是乌江岸上的一座文化古镇。淇滩的兴盛缘于川黔涪边古盐道的发展。淇滩是乌江上有名的水码头,“淇滩”在当地的方言中是“起旱”,为下船步行之意。明清时期,淇滩属沿河祐溪长官司。清乾隆年间辟齐(淇)滩场,场期“一·六”(日期尾数为“1”“6”)。1914年,属沿河县,1926年,设四区(淇滩)。1934年,红军建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和淇滩、檬子、梅子、天宫井乡苏维埃政府。1938年,设淇滩联保,1942年,改为淇滩乡。


  2、仁边古盐道典型古镇


  仁边古盐道上的城(场)镇也有许多,如土城镇、打鼓新场镇、茅台镇、猿猴镇、丙安镇等,以下介绍这几个非常典型的古镇。


  土城镇


  土城镇(今习水县辖地)位于川黔仁边古盐道上,是川黔盐道上的重镇之一。土城可通茅台镇、鸭溪镇、遵义;一路通东皇、温水、遵义;一路通四川太平渡、古蔺、叙永;一路通赤水、合江、泸县。由此可见,土城是其所在地区的交通中心。土城历史悠久,曾设古磁长官司,“土城一里与叙永、仁怀县二处交错,又为蜀盐商船之所屯泊,距城辽远,川匪潜踪,由厅城逆流而上,非五六日不能至。陆路则逐节奇险,徒步皆艰,防范宜为周密。余处则士习诗书,农安耕凿,生计裕,而讼狱稀,视他郡县为驯良焉。”①[ 陈熙晋:《仁怀直隶厅志》,赤水市档案局、赤水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第54页。


  ] 清朝人陈熙晋有《土城关》云:“天际双屯势郁盘,临流独自倚危栏。云中劚石开猿市,树杪呼舟上雁滩。蕉叶多连榕叶绿,橘林时接枣林丹。元和古坝宣和堡,付与斜阳一例看。”因其发展规模较大,清朝还将关税点设于土城,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中记载:“有关榷税,水路由二郎滩抵茅台,陆路由太平渡通毕节,由东皇场通新县之二郎里、吼滩里,商民五百余家。”②[ 苏林富:《古镇丙安》(个人资料),赤水市档案馆。] 土城发展至最盛的时候是民国时期,据文史资料记载,“土城乃为万商运集之地,以致商场并不亚于县城。”将各行各业归类为18帮口(18帮口包括:盐帮、木帮、布帮、烟帮、栈房帮、水食帮、山货药材帮、京果糖食帮、屠帮、船帮、力行帮、驼帮、斗载帮、酒帮、五金帮、油脂帮、铁帮、经济帮),每帮都选主席管理。


  打鼓新场镇


  打鼓新场镇介乎黔西、大定、仁怀、遵义四县之间,有汉、彝、苗、仡


  佬、仲家等民族杂居其中。据传,过去这一带的各民族人民逢三、六、九日


  赶集时,要击鼓为号,分别在打鼓寨与红岩桥头放置鼓,听鼓声而开市,因而得名“打鼓”。“又据安顺府议,府属所食川盐俱属小贩由四川永宁县并仁怀县之猿猴肩挑马载至打鼓新场分歧:一自遵义岩孔、鸭池、干沟运至骆家桥约二十站到府,于普定、安平、青镇三县地方发卖;一自黔西州乌溪河运至平远州三岔河、定等处至镇宁、永宁、郎岱、归化地方约二十五六站发卖。其来已久,实无囤户亦无定数。”①[ 贵州省大方县瓢井镇志编纂委员会:《大方县瓢井镇志》(内部资料),2011,第2页。


  ] “乌江渡为黔蜀要津,其水之北流者一为赤水河至四川合江县人江,一为松坎河至四川綦江县人江,皆川盐输人之道也,境内商贾走集之地则推打鼓岩(一名新场,在黔西州南),贵州四大场之一也,大抵山林深阻,不当冲要,开辟最迟,从前为播州宣慰司,水西宣慰司地。”多流寓户口。同时因外来经商人口增多,建了诸多会馆,如江西会馆、湖北会馆、四川会馆等。新场是商品的集散地,各地富商在新场开设“八大盐号”,作为转运站,兼销当地附近市镇。转手盐商称“包包铺”,小者为零售店摊,兼营其他。贵州的许多商品也通过打鼓销售他省,如漆、五倍子、香菌、木耳、各种草药等。清末民初,黔北有四大场镇,有“一打鼓,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之说。


  茅台镇


  茅台镇历史悠久,史称“茅台村”。清道光年间人郑珍说“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发展最盛之时,仁边四大盐号-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皆在茅台设盐仓,并形成了当地有名的盐务街,俗称“盐仓街”。在茅台每天来往运盐的脚夫、马帮更是络绎不绝,运盐的脚夫多为周边的农民。农闲之时,每天的运盐


  人数有一两千人,即使是农忙之时也可达百人。而马帮的规模也很大,据史料记载,每次从茅台到鸭溪的马帮,其马匹数可达七八百匹,从茅台到金沙的马帮,其马匹数则可达八九百匹。茅台镇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商业中心,同时也是乡镇级政治中心


  猿猴镇


  猿猴镇,地处仁边古盐道水运中段,因滩险而闻名于仁边,因仁边盐运而兴盛。“猿猴镇一百八十里。汛官把总驻防,以镇在猿猴山下而名,地势逼仄,民皆因山为屋,近以蜀盐由厅城下载至其地,转运茅台,商贾所聚,户口较多,约六百余家。”在赤水河水道中,唯有赤水城至猿猴镇段在整个仁岸盐运中颇为特殊,由于这段河道从复兴一过,两岸山崖高耸,河道曲折且巨石危立,滩险栉比而致,水流急湍直下,因此,盐船构造独特,其船首高翘,无帆无舵,人们习惯称其为“牯牛船”。牯牛船从狗狮子经过后,沿岸高山对峙,险滩急流增多,行至大丙滩、小丙滩、别滩、鸭岭三滩、葫市滩和石梅寺滩时,因滩险水急,除同行的船之间互相协助拉船过滩外,不论平水、枯水,还需将所载的盐包卸下部分(一般每滩需提载32包)才能过滩。所卸下的盐包由各船的纤夫负责搬运装卸,其搬运装卸费另算,并视其滩的长短来定其工资,工资最高的是葫市滩,其余依次为鸭岭三滩、石梅寺滩,其他各滩工资相一。此外,灌碛口、红裨石、白鱼灏等滩在枯水时也需提驳盐包后,方可上滩。赤水河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整治后,上述险滩通航条件得到改善,大、小猿猴滩被打通,牯牛船可从赤水县城直抵二郎滩,但因水流急湍,直航仅行驶不到一年时间,仍旧改为分段航行。盐船到达猿猴滩时,因有大猿猴滩所阻,不能直抵镇外,均停泊于滩下,当时大猿猴滩未被打通,门坎水陡高下丈余,而且河道内礁石星罗棋布,赤猿段牯牛船又因船身大、载重大,无法由此过滩,只能停泊滩下,由猿猴转运站的力夫前来卸载搬运到各盐号过秤人仓。由于猿郎段不用盐勘,船主还需另雇临工打开盐勘过秤,负责打开盐勘又被称作“打盐”。临时打盐工工资由船主付给。被打开的盐勘,未损坏的由船主带回,损坏的就和垫


  盐的盐草一并趸给猿猴“金火帮”熬盐出售。


  丙安镇


  丙安镇,位于赤水市中部,赤水河右岸,原名是“炳安”,后因火灾频发而改为带水旁的丙字,该字在史书中除清道光编纂的《仁怀直隶厅志》和清光绪年间《增修仁怀厅志》均使用“水”旁的丙字以外,其他文献并无记载。后改为“丙安”,即丙滩场,《仁怀直隶厅志》记载,丙安“商民八十余户,先是厅城由旺龙场至葫市场至猿猴镇。道光初,改从旧仁怀乘舟至丙滩上岸。由柏香树林沿药溪,经川风坳、古家垒至背照,渡赤水至猿猴镇,较为便捷”。“大丙滩悬流数丈,港路一线,盐船至此必出所载,上滩,自丙滩以下,水平,舟较多。狗嘶子相传滩有石如狗,两岸人若夜闻水中吹声,数日间必覆舟”。从明清时候起,丙安一直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无论是从厅(县)城前往猿猴、土城乃至遵义府城的商旅,还是从土城、猿猴以上来厅(县)城乃至入川的客商,均宿于此,从事竹、木、茶、笋及蓝靛等山货生意。湖南湖北的商人还在此修建禹王宫(即两湖会馆),作为两湖商贾往来住宿及求得帮助之处。丙安自仁边古盐道开通以后,渐渐吸引了众多坐商,在丙安的历史记载中就曾有如万寿宫、天后宫、禹王宫、紫云宫、观音庙、王爷庙等诸多庙宇。


  3、綦边古盐道上典型古镇


  綦边沿线地区形成了许多繁华的城(场)镇,其中典型的、具代表性的有郭扶古镇、中山古镇、赶水镇、松坎镇、新站镇等。这些古镇都是当时乡镇行政机构所在地,是乡镇级行政中心。


  郭扶镇


  现地处重庆市綦江区中西部渝黔交界处,是綦边古盐道上重要的商贸集散地。郭扶镇东连东溪、篆塘镇,南靠贵州省泥坝镇,西接中峰镇,北邻三江、永新镇、中山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是川黔綦边盐道上的重镇之一。


  中山古镇


  自古以来就是水陆商贸繁华的易重镇,四川、重庆、贵州的大量产品物资都集中此地交易。


  赶水镇


  现地处重庆市綦江区南部,是渝黔边陲要隘,东邻本区扶欢镇,南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松坎、羊蹬交界,西同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和本区打通、安稳两镇相连,北和本区东溪镇、丁山镇相接。《桐梓县志》中记载:“清光绪六年,川员开夜溪河道,上通新站,以船运盐减运力,恤商艰,咸称便利,初川盐入黔悉由陆运其道由石角镇而达赶水,同治初年,径由三溪船运至盖石硐。经羊蹄硐而至赶水,旋又将赶水以上水道开通能达松坎以上之清水溪。”


  松坎镇


  现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域中偏北部,向来为川黔要塞,称“黔北门户”。1373年,置松坎驿。1595年,曾设安边同知厅。清末及民 国,为松坎区署驻地。清代至民国中期,綦岸川盐经松坎河航运进人贵州,是航运重要码头,成为四川、贵州两省数县商品集散地。


  4、永边古盐道上典型古镇


  古盐道沿线地区的许多场镇因盐而兴,较为典型的有瓢井镇、清池镇、


  乐道古镇、岩脚古镇等。


  瓢井镇


  原名瓢儿井,现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北部,清朝时期曾在这设永岸局,据《大方县瓢井镇志》记载,背盐人因为负重大,且在山路上行走,走起来是三步两打杵,汗流浃背,走几步就要用拐耙子支撑着歇息换气。按当时背盐的规矩,盐负在背上,除了住宿和吃中午饭外,背盐人不能将盐放下休息,只能用拐耙拄地支撑着歇息,故一天下来,背盐人非常劳累。时有谚云:“早上神背,中午人背,下午是歪嘴老妈背。”可见这一营生的艰辛。1949年前,瓢井镇是川黔交通线上的重要集镇,川盐经人背马驮运输至瓢井,当时作为川盐转运站和集散地的瓢井集镇,曾有“三省通衢”“八大字号”之称,曾经是大方县乡下最大的集市。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瓢井盐运业衰落,进盐数量锐减,因盐而兴的瓢井日见萧条。清池镇。现位于金沙县西北部,是川黔两省所属的仁怀、古蔺、七星关、金沙四县(市)的八乡(镇)边沿接合部。元至顺元年(1330年)川盐人黔,盐路过鱼塘河经清池至打鼓新场(金沙),清水塘成为驿站,铺舍兴起,出现了商品交易,产生了清水塘集镇雏形,为金沙县境古老集镇之一。关于盐业的古迹有“石墁三尺古盐道”“渔塘河义渡碑”“清池江西会馆(万寿宫)”“禹王宫”等,江西会馆为清池特色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乐道古镇


  现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境内,水路上通永宁道,转赤水,下达纳溪、泸州去重庆、万县。据清乾隆二十四年编修的《直隶泸州志》载,道子场建于三国,从云南、贵州进人四川,可选择走水路或陆路。水路走永宁河到江阳,陆路经过乐道驿古道渡河至渠坝驿,再到云溪向泸州走。当时,这条线路是联通四川中部到中原、北方主要的交通干线,有助于促进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各民族间交往。清代的乐道古镇是川滇黔的要冲,也是重要转运站,鼎盛时每日有200余只大木船在此装卸货物,号称永宁河上第一大码头。


  岩脚古镇


  现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岩脚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是连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驿站,素有“小荆州”之称。光绪年间,岩脚街上有“八大盐号”,分别为永昌号、崇修公、鼎新强、祥济公、同春和、裕丰厚、天镒公、福兴强,八家主要经营油盐、绸缎、布匹和花线绣品,甚至还有笔墨纸砚、成衣小帽等。民国年间,物价飙升,斗米斤盐,稍有实力的字号,基本转手经营食盐。


  还有武隆江口、綦江东溪等镇,这些古盐道开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进一步发展于民国时期(1912-1946),衰落于1946年后。


  (四)川黔古盐道的文化特色


  川黔古盐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古镇、古村落、古寺庙、古桥梁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古盐道的繁荣与衰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此外,古盐道沿线还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如川剧、黔剧、苗族歌舞等。这些文化特色为川黔古盐道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古以来,川黔古盐道沿线地区就生活着许多民族,因自然、历史、政治等原因,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但这也促成了各民族文化的迥异。川黔古盐道的开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各民族之间得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各民族也在相互学习之中逐渐将部分原本不适应自身发展的生活方式加以转变,甚至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


  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川黔古盐道上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和发展,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受到当时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但是也保留了其各自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具有特色的节日,形成了多彩的民族节日文化,其内容包含农事生产、纪念活动、祭祀、社交、游乐、竞技等,这些节日文化反映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累积的智慧,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深切感受到沉淀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傩文化、巫文化等,这些文化以直观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随着川黔古盐道的发展,居住古盐道沿线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与盐相关的民族节日。这些民族节日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了解一个民族风情的“窗口”。在涪边古盐道繁盛时候,大量中原汉族人口进人贵州境内,和各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涪边古盐道上的节日均以农历计算,人们过着和汉族同样的节日,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但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特色的民族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踩花节等,这些节日,有些是几个民族所共有,有些是某个民族所独有。


  (五)川黔古盐道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一时代大量建造的有代表性


  的民居建筑,必然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建筑既然是“人类


  文化的结晶”,那么它一定也会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这


  个载体中所蕴涵的独特密码,对我们破译巴蜀地区的建筑文化渊源、建造技术


  传承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都有重要意义。


  川、鄂、湘、黔、滇交会山区的传统民居多以木构吊脚楼为主,也有低海


  拔地区的土砖房和高海拔地区的石砌建筑,这主要是受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和


  不同建筑材料的影响而形成的。


  川盐古道上有一大批清末及民国时期建造的古民居群落,它们与周边传统


  聚落民居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区别。其突出特点是,


  一是风火墙种类繁多且数量集中;二是沿街立面屋檐出挑较大;三是天井大量运用,它们的主要建造时期大致为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起的两次“川盐济楚”。由于川盐古道上的民居修建者大多是“川盐济楚”时来自南方的安徽、江西、两湖、两广以及北方的山西、陕西等地的盐业移民,所以古盐道现存的这些“移民建筑”也自然体现出清末时期南方诸地域的建筑文化和山陕文化。同时,川盐古道上的传统建筑也深受当地川式传统建筑的影响。


  三、川黔古盐道的现状分析


  (一)古盐道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川黔古盐道的保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古盐道进行修缮和维护。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古盐道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部分路段因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一些历史遗迹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古盐道沿线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


  (二)古盐道的开发现状


  在保护的基础上,川黔古盐道的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古盐道的旅游开发,通过修复古道、建设景区、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目前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些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些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古盐道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成为当务之急。


  四、川黔古盐道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方面的问题


  尽管川黔古盐道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保护资金不足,由于古盐道跨越多个地方,涉及范围广、投资大,导致保护资金难以到位;


  二是技术力量薄弱,古盐道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监管不严等问题;


  四是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当地居民对古盐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二)开发方面的问题


  在开发方面,川黔古盐道同样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的开发多局限于个别路段、景点、城镇,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和设计;


  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盲目跟风模仿,缺乏特色和创新;一些文化活动也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三是市场推广不足,虽然古盐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市场推广方面仍显不足;一些潜在游客对古盐道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游客数量有限;


  四是管理服务滞后,一些景区在管理服务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如环境卫生差、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口碑。


  五、川黔古盐道的利用建议


  (一)成立组织管理机构


  考虑成立渝黔(或者渝南黔北)古盐道文化旅游管理机构;


  (二)搭建平台


  考虑搭建渝黔(或者渝南黔北)古盐道管理、保护、投资、服务、运营、营销平台;


  (三)策划、规划渝黔(或者渝南黔北)古盐道文化旅游区


  策划古盐道陆路、水路两条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将两条线上的古道、驿站、村落、盐场、会馆、古镇等按照当时的功能进行策划、规划,并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通过“整体主题、节点功能、文化体验”的策划主线,充分渲染古盐道文化,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验区。同时应加强对古盐道沿线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破坏。


  (四)品牌塑造


  应制定科学规划确保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加强市场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应注重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五)促进区域合作


  川黔古盐道跨越多个省市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进古盐道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可以联合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共同拓展旅游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还可以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荣誉提升川黔古盐道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川黔古盐道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现状分析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加强保护、制定科学规划和促进区域合作等利用建议,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川黔古盐道的保护与开发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二)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川黔古盐道的具体保护技术和方法;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古盐道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提升旅游品质和吸引力;还可以关注古盐道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为川黔古盐道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夏鹤鸣、廖国平:《贵州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3;清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苏林富:《赤水方言》(内部资料),赤水市档案馆。


  贵州省大方县瓢井镇志编纂委员会:《大方县瓢井镇志》(内部资料),2011。


  陈熙晋:《仁怀直隶厅志》,赤水市档案局、赤水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


  《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贵州省交通志》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1。


  《四川省交通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5。


  《重庆市志》交通志,重庆交通委员会编,2010。


  《川黔古盐道》,李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历史下的川盐古道》,赵逵著,中国出版集团,2016。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